徐桂紅:讀書是一場盛大的旅行
作者:徐桂紅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讀書,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古語有言“焚香沐浴為讀書”。我深表贊同。一朋友是在大學教古文學的。每逢看書時總是凈手后再拿書。用他的話來說,是對知識的尊重。我并不覺得他這是嬌柔做作,相反,我卻是很認同他的做法,一個教學者,要有多大的情懷才能有這樣的感悟與言行。而非是一般人所為。
對于一個真正熱愛讀書之人而言,讀書,是一場身與心的洗禮與融合。
真正用功之人,是不會刻意追求豪華精美的包裝與價格昂貴的書頁的。當你熱愛一本書時,他的各種感官與書本是相互融合的。摒棄電子產(chǎn)品的束縛,擇一安靜之處,聞著書香,極虔誠地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黑白分明,嗅到的是馨馨墨香,聽著書頁之間的摩擦聲,輕吟著動人的片段,翱翔在知識的海洋里。這時的你,不追逐名與利,不煩心富與貧,只是十二分的執(zhí)著和投入,美麗的書韻就會化成一首悅耳的提琴曲,在你腦海里高山流水般地奏響;或者化成一杯醇酒,令你沉醉不知歸路;合書掩卷之余,更讓你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這是何等的愜意與柔情。
或許每個人的讀書習慣不盡相同。但唯一不變的,是對書籍內(nèi)容的推崇。從古自今,無數(shù)哲人的不朽著作,是人類博大精深的思想寶庫,是作為后人的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源源不斷的源泉。它包含著巨大的奧妙,既有社會,也有理想,更有思想。
朋友總是笑話,我看過的書遭受了“打劫”。我總是喜歡用上顏色鮮艷的筆,在喜歡的段落上畫上不同的符號,或者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讀后感。波浪線代表這段話值得一記。圓圈表示深有同感?;蛟S從內(nèi)心身處出發(fā),做標記的這種行為十分矯情,但我卻樂在其中。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禮記·學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里的“道”是指使人識道、求道、悟道,意在提升個人修養(yǎng)品位,充實強大個人內(nèi)心。相對這樣的解釋我更認同楊絳的一番比喻。她說,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jīng)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zhì)。這筆精神財富,足以讓人受益終生,根本無法用物質(zhì)衡量。這樣的比喻是何足的貼切。
現(xiàn)如今,社會經(jīng)濟水平飛速提高,新一代的青年卻逐步丟失拿起書的勇氣,任何知識的獲取都借助電子產(chǎn)品。這既是進步,也是退步。當然,我不會評論用電子產(chǎn)品就是愛國情懷的丟失,就是一種錯誤,只是,人們再也無法安靜地,俯下身子去享受古代文明的美好。
讀書是一種信仰,更是一場盛大的旅行。它在讓你體味平凡的同時,又可讓你仰望星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真正至美至純的,是在書籍之中,能夠找尋期待甚久的事物,更或者朋友。一起品賞萬物河山,吟頌人情風物,瀏覽名勝古跡,聆聽古之圣賢,品味神州傳說,聆聽趣聞逸事,漫步科學之巔,更或者,讓你在黑暗中找尋期待已久的光明。
開闊了的視野,能夠看見常人看不見的風景。站在高處之人,才會享受人生爛漫。而品味書韻就如同站在高處,才不愧于為人,才無愧于立于天地間。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wǎng)站,由本網(wǎng)站提供作者聯(lián)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nèi)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nèi)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wǎng)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林一一:施行“電影第一法”,影業(yè)的動力馬達
郭喜林:7歲無臂男童成雙優(yōu)生不僅是感動
李忠卿:班級微信群還是不建為好
曲征:莫名其妙被辦卡,得有人為此擔責
老太撿煙頭不缺錢與200元錢是好故事
“集體離婚”別只盯著“見利忘情“的村民
張一帆:節(jié)后跳槽季,換工作還需三思
為什么林妙可總是被社會“苛求”
曾德鳳:看美女的道德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