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蘊:別讓學生認為“早戀”是道德淪喪
作者:王玨蘊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安徽阜陽一名高一學生的家長收到老師的通知,稱他的女兒因在學校早戀而被開除,早戀對象也被同時開除。隨著事件在網(wǎng)絡上的傳播,校方在輿論壓力下更改了處罰措施,稱只要兩個孩子寫保證書、深刻檢討,就可以回學校繼續(xù)上學。(12月6日《安徽商報》)。
這不是第一次有新聞爆出學生因早戀被開除了,2014年,天涯論壇就有網(wǎng)友爆料,學校一對情侶早戀被開除,然后雙雙跳樓自殺。被開除的學生通常會承受巨大的壓力,身邊的同學會用有色眼鏡看他們,認為他們不守校規(guī),是“壞學生”,而父母通常也會埋怨他們犯下的錯誤。身邊種種反應,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做了“道德淪喪”的事情,最終承受不了自己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選擇自殺逃避這一切。
”早戀”開除,其實是“過來人”對青春期心理萌動的妖魔化和一刀切。歌德曾經(jīng)說過:“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么意義!這就如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愛情是人類真摯的感情,青春期心理萌動的學生有心儀的對象,是可以理解包容的。即便如新聞中所說的兩位學生“在食堂擁抱,造成不良影響”,學校也應該用柔和的方式來處理。過于簡單粗暴的“開除”,并沒有從根本上給予學生正確的青春期心理生理教育,而是簡單的一刀切和圍堵。這樣的處理方式,即便學生復學,也更容易造成他們在今后學習生活上的逆反心理。如若他們將開除和由此帶來的恥辱感歸因于戀愛,甚至會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和創(chuàng)傷,影響長大后的戀愛、生活。
“早”戀的關鍵詞在“早”,這個字便把早戀和正常的戀愛區(qū)別開來。學校的定義通常是大學之前的戀愛都算早戀,而學校和家長反對早戀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其一,認為早戀影響學習,影響成績;其二,認為早戀難以修成正果,害怕孩子受到情感傷害;其三,害怕孩子不懂兩性關系,懵懂嘗試造成不良后果。
針對第一點,筆者認為學習成績與用心程度和學習方法有關,也許戀愛會讓學生花更多時間約會,但只要學生學習態(tài)度積極,便會在其余時間抓緊補上。如果戀愛影響了學習,其實是學生本身對待學習是態(tài)度消極、懈怠的。在這個方面,老師和家長應該積極引導早戀的學生互相激勵,將重心轉移到學習上,而不是一昧拆散他們,讓他們花更多時間精力在消解“被拆散”和自己“不道德舉動”的痛苦中。
針對第二點,“過來人”知道早戀修成正果的少之又少,便不想下一代去走彎路,受到傷害。但其實“愛錯了”,在哪個時間段都會受到傷害,許多成年人失戀后也會一蹶不振。青春期的戀愛給人單純懵懂的體驗,這種體驗是珍貴的,即使失敗了也會讓人成長,給人道理。近來《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播出引發(fā)90后共鳴,便是因為青春期懵懂的感情讓人懷念,長大后再無可能體驗。筆者認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更多地教給孩子正確的戀愛觀、價值觀,甚至可以講講自己作為“過來人”的經(jīng)驗,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愛是什么,應該如何正確健康的愛,而不是避之如洪水猛獸,來一個堵一個,造成親子、師生隔閡之外,也傷害了孩子的感情。
針對第三點,筆者認為青春期的性教育是重中之重,如果家長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早戀,不要用模糊的“保護好自己”警示,也不要粗暴的嚴令禁止往來,甚至是罵女孩“不懂自愛”,而是完整地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生理知識,認識到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
青春期是學生情感認知、心智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家長、老師、學校應該采取懷柔政策,而不是粗暴的打壓,讓早戀的學生們認為自己做了一件“道德淪喪”的事情。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wǎng)站,由本網(wǎng)站提供作者聯(lián)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nèi)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nèi)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wǎng)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許昭慧:哈爾濱問責百名保護傘干部警醒了誰?
曾德鳳:教養(yǎng)有時也傷人
柏廣玲:斑馬線前靜止的45秒傳遞著社會文明
黃越:西成通高鐵 蜀道變通途
張楠之:別把名人“親自接見”搞成了營銷忽悠
汪東旭:“面試單身被刷”源于企業(yè)錯誤人才觀
宋鵬偉:把農(nóng)民工真正當兄弟
張楠之:對“英文版射雕”只顧吐槽太狹隘
宋鵬偉:灑水結冰未必只是工作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