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求其存 寂者求其安:戰(zhàn)“疫”對教育的反思
[導讀] 這場戰(zhàn)“疫”,我們損失是巨大的,上千人的生命,每天還在不斷增長的死亡數據;全國停工改產全力支援抗疫;史上罕見的閉戶封城,世上最嚴的封城令——這不能不說是一場災難。...
作者:任景業(yè) 稿源:時評界 編輯:時小川
這場戰(zhàn)“疫”,我們損失是巨大的,上千人的生命,每天還在不斷增長的死亡數據;全國停工改產全力支援抗疫;史上罕見的閉戶封城,世上最嚴的封城令——這不能不說是一場災難。
一場災難常常會促進文明的發(fā)展!但愿我們在這場短暫災難中的損失能換來今后思想生活中的長遠收益。
這次疫情,由最初的幾個病例影響到全國近十萬人的生存和健康,并波及全球57個國家(截止3月1日)。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讓我們認識到,我們身處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福禍相關,生息相聯。上演了這場以“生存”為主題的全民抗“疫”!病毒為了生存不斷在傳播和復制,人們?yōu)榱松嬉幻媲笾呖萍紝ふ也《镜能浝?,一面回歸最原始的方式相互隔離。伴隨戰(zhàn)疫的推進,我們是不是發(fā)現了一個道理:萬物求其存!萬物緊相聯!
但這兩句話太抽象,看起來與教育甚遠,還需要再做細化。我將其略做擴充:
生者求其存,寂者求其安。
壽命有長短,繁育達長遠。
生生相依存,物物密相關。
奮爭未有期,共處天地間。
上面說的便不止是人類,是指世間萬物的,指向了所有生靈,包括看不見的細菌,還有沒有生命的山間巨石。
這一段說明了什么呢?
“壽命有長短,繁育達長遠,”植物葉落葉生,動物子孫繁衍,看似沿襲生命的循環(huán),卻是生命的無限延展。在這長長的隊列之中,人類也參與其間。
如果人類繁育的只有生命體,則與一般的有生物何異?人類生息,不同于一般動物的繁殖,這種不同體現在何處?
?。〝z影組圖,新生之一。攝于深圳)
人類代代相傳的不僅是生命體,還有濃濃的文化相系。
文化的傳承讓我們區(qū)別于一般的生靈!醫(yī)護工作者護佑生命體的安康,人民教師則承擔著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任。
承擔如此重任的人們需要有什么樣的胸懷和視界?
梅雷迪斯·梅在《甜蜜巴士》一書中記錄了自己青少年時代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某次,媽媽告訴她說,朝夕相伴的養(yǎng)蜂外公是“后外公”。梅雷迪斯百思不得其解,問養(yǎng)蜂的外公:“‘后’是什么意思?”外公坦然表示:“后”不過就是說,你很幸運,因為你不止一個外公。梅雷迪斯恍然大悟:原來“后”這個字意味著同樣的東西你可以擁有兩份。外公的這一理論在蜜蜂世界里也得到了佐證,保育工蜂所保護的那些幼蟲并非親生,但它們還是兢兢業(yè)業(yè),因為保育工蜂就是為撫養(yǎng)后代而生,它們是父母的替身。蜂巢里沒有“親”和“后”之分,每個蜂群只有一個核心準則:蜂族為重。(來源:寧波日報,作者:崔海波,見強國學習論壇)
我們教師們不也像“后外公”“后工蜂”一樣,兢兢業(yè)業(yè)、專心呵護,面對幾十個非親生的孩子,沒有“親”和“后”之分,只有為種族的存續(xù)傳承發(fā)展的信念,讓每一個孩子都因自己的努力而深感如此地幸運!
傳承發(fā)展中的文化中是指學科性的知識嗎?如此的拷問,答案很是顯然,我們會發(fā)現我們教育教學中的不足和偏頗。下面的幾項,我們要特別重視或重提:
環(huán)境觀:人處的環(huán)境,有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植物環(huán)境,動物環(huán)境,離開“四環(huán)境”之一人類將無法存活。
生命觀:一個生命體的生命不屬于自己,它屬于這個種族。
生態(tài)觀:人不是單獨個體的存在,是生活在一個良性的生態(tài)中。我們人人都需要有一種敬畏大自然,呵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有人不同意“萬物求存”的說法,認為萬物不是求其存,而是求其安,是求平衡。我認為,生者求其存是根,萬物求其存是果。自然界不會讓“活”物“長存”,也不會讓“活”物“消亡”!一個好的生態(tài)系統一定會阻擋任何一種生物長存不變,又會給新的生物的繁衍和發(fā)展提供能求其存的能力和條件。不是嗎?千百年來,人們追求長征不老,但歲月總在消噬著生命體的壽命。因此,變化是“萬物求其存”的過程,平衡是“萬物求其存”的結果。專家說病毒與宿主將會相存相依,病毒沒有能力讓宿主全部死去;我們也可能沒有能力將這種病毒全部殺死。這又一次說明,整個世界是變化的,是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
之前,曾提出過分享式教育教學的三個公理:
公理一: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群聚合作才能生存;我們的感官帶有局限,需要分享智慧才能發(fā)展;
公理二:教育不能有悖人的天性:好奇、好探究、好講理、好分享。
公理三:要讓孩子像一般人一樣思考:“問題——思考——分享。”
從進化論的角度我們仍然希望思考,人為什么會有四大天性?從公理化思想的角度,我們仍然需要理清這公理上面是否還有更上位的、我們人人共知而又視而不見的前提。
這場戰(zhàn)“疫”,我們損失是巨大的,上千人的生命,每天還在不斷增長的死亡數據;全國停工改產全力支援抗疫;史上罕見的閉戶封城,世上最嚴的封城令——這不能不說是一場災難。
一場災難常常會促進文明的發(fā)展!但愿我們在這場短暫災難中的損失能換來今后思想生活中的長遠收益。
這次疫情,由最初的幾個病例影響到全國近十萬人的生存和健康,并波及全球57個國家(截止3月1日)。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讓我們認識到,我們身處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福禍相關,生息相聯。上演了這場以“生存”為主題的全民抗“疫”!病毒為了生存不斷在傳播和復制,人們?yōu)榱松嬉幻媲笾呖萍紝ふ也《镜能浝?,一面回歸最原始的方式相互隔離。伴隨戰(zhàn)疫的推進,我們是不是發(fā)現了一個道理:萬物求其存!萬物緊相聯!
但這兩句話太抽象,看起來與教育甚遠,還需要再做細化。我將其略做擴充:
生者求其存,寂者求其安。
壽命有長短,繁育達長遠。
生生相依存,物物密相關。
奮爭未有期,共處天地間。
上面說的便不止是人類,是指世間萬物的,指向了所有生靈,包括看不見的細菌,還有沒有生命的山間巨石。
這一段說明了什么呢?
“壽命有長短,繁育達長遠,”植物葉落葉生,動物子孫繁衍,看似沿襲生命的循環(huán),卻是生命的無限延展。在這長長的隊列之中,人類也參與其間。
如果人類繁育的只有生命體,則與一般的有生物何異?人類生息,不同于一般動物的繁殖,這種不同體現在何處?
?。〝z影組圖,新生之一。攝于深圳)
人類代代相傳的不僅是生命體,還有濃濃的文化相系。
文化的傳承讓我們區(qū)別于一般的生靈!醫(yī)護工作者護佑生命體的安康,人民教師則承擔著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任。
承擔如此重任的人們需要有什么樣的胸懷和視界?
梅雷迪斯·梅在《甜蜜巴士》一書中記錄了自己青少年時代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某次,媽媽告訴她說,朝夕相伴的養(yǎng)蜂外公是“后外公”。梅雷迪斯百思不得其解,問養(yǎng)蜂的外公:“‘后’是什么意思?”外公坦然表示:“后”不過就是說,你很幸運,因為你不止一個外公。梅雷迪斯恍然大悟:原來“后”這個字意味著同樣的東西你可以擁有兩份。外公的這一理論在蜜蜂世界里也得到了佐證,保育工蜂所保護的那些幼蟲并非親生,但它們還是兢兢業(yè)業(yè),因為保育工蜂就是為撫養(yǎng)后代而生,它們是父母的替身。蜂巢里沒有“親”和“后”之分,每個蜂群只有一個核心準則:蜂族為重。(來源:寧波日報,作者:崔海波,見強國學習論壇)
我們教師們不也像“后外公”“后工蜂”一樣,兢兢業(yè)業(yè)、專心呵護,面對幾十個非親生的孩子,沒有“親”和“后”之分,只有為種族的存續(xù)傳承發(fā)展的信念,讓每一個孩子都因自己的努力而深感如此地幸運!
傳承發(fā)展中的文化中是指學科性的知識嗎?如此的拷問,答案很是顯然,我們會發(fā)現我們教育教學中的不足和偏頗。下面的幾項,我們要特別重視或重提:
環(huán)境觀:人處的環(huán)境,有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植物環(huán)境,動物環(huán)境,離開“四環(huán)境”之一人類將無法存活。
生命觀:一個生命體的生命不屬于自己,它屬于這個種族。
生態(tài)觀:人不是單獨個體的存在,是生活在一個良性的生態(tài)中。我們人人都需要有一種敬畏大自然,呵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有人不同意“萬物求存”的說法,認為萬物不是求其存,而是求其安,是求平衡。我認為,生者求其存是根,萬物求其存是果。自然界不會讓“活”物“長存”,也不會讓“活”物“消亡”!一個好的生態(tài)系統一定會阻擋任何一種生物長存不變,又會給新的生物的繁衍和發(fā)展提供能求其存的能力和條件。不是嗎?千百年來,人們追求長征不老,但歲月總在消噬著生命體的壽命。因此,變化是“萬物求其存”的過程,平衡是“萬物求其存”的結果。專家說病毒與宿主將會相存相依,病毒沒有能力讓宿主全部死去;我們也可能沒有能力將這種病毒全部殺死。這又一次說明,整個世界是變化的,是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
之前,曾提出過分享式教育教學的三個公理:
公理一: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群聚合作才能生存;我們的感官帶有局限,需要分享智慧才能發(fā)展;
公理二:教育不能有悖人的天性:好奇、好探究、好講理、好分享。
公理三:要讓孩子像一般人一樣思考:“問題——思考——分享。”
從進化論的角度我們仍然希望思考,人為什么會有四大天性?從公理化思想的角度,我們仍然需要理清這公理上面是否還有更上位的、我們人人共知而又視而不見的前提。
相關新聞:
·畢國民:學生"抄近道",教育部門能"姑息"? (2019-06-20)
·游德福:孩子“想上天”?家長該反思 (2019-02-03)
·宋鵬偉:以班費行賄的家委會不要也罷 (2019-01-17)
·宋鵬偉:讓鄉(xiāng)村教師感受到“吾道不孤” (2019-01-10)
·澤仁大吉:“兒殺雙親”是什么蒙蔽了雙眼 (2019-01-05)
·王李和:爺爺去世老師懟“你去干嘛”言語失當 (2018-12-12)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新產業(yè)大亨被民間智庫看好 (2015-04-06)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
生者求其存 寂者求其安:戰(zhàn)“疫”對教育的反
孔德淇:文旅產業(yè)“回溫”不可坐而待之
周志宏:借疫詐騙發(fā)國難財 罪加一等不可赦
女子炫耀老公“派出所的可牛了”,不應一免了
廖衛(wèi)芳:“防疫失責被行拘”也是一堂法治教育
錢桂林:為國新辦首開“凡人英雄”記者會點贊
葉金福:推行“在線問診”大有必要
羊婷婷:經此一“疫”,深悟“實干”才是硬道
實體書店遭遇“倒春寒”,要靠什么重獲生機
維揚書生:為啥電影院復工“建議”引發(fā)廣泛熱
孔德淇:文旅產業(yè)“回溫”不可坐而待之
周志宏:借疫詐騙發(fā)國難財 罪加一等不可赦
女子炫耀老公“派出所的可牛了”,不應一免了
廖衛(wèi)芳:“防疫失責被行拘”也是一堂法治教育
錢桂林:為國新辦首開“凡人英雄”記者會點贊
葉金福:推行“在線問診”大有必要
羊婷婷:經此一“疫”,深悟“實干”才是硬道
實體書店遭遇“倒春寒”,要靠什么重獲生機
維揚書生:為啥電影院復工“建議”引發(fā)廣泛熱
圖評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