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德福:優(yōu)雅獨處可致遠
作者:游德福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人與人的互動與協(xié)作構成了富于生機的城市生活,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大城市,多少是為了“交往”而來。
主流的城市設計與規(guī)劃理念倡導城市要營造更多的公共空間,為人與人的相遇、相處創(chuàng)造機會。
不過,越來越多的“城市人”自曝有“社恐”,表示更喜歡獨處。雖然大部分自稱“社恐”的人并未達到疾病的程度,但“社恐”被泛化、標簽化的背后,是人們對自己在社交技能上欠缺的遮蔽,以及對隱私的保護。
喜歡“獨處”的人時常被他人貼上性格孤僻、不易相處的標簽,遭受某種誤解。在各種團圓的節(jié)日里,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吃飯,常常會收到周圍人同情的目光。但我們恐怕確實得承認,有一些人,在與自己為伴的時間中,獲得了真正的滿足感;有一些時刻,在不受他人干擾的過程里,人們消除了在各種壓力狀態(tài)下的應激反應。
理學研究表明,內向者并非全都享受獨處,有些外向者也會傾向選擇獨處。研究人員認為,對于生活中有獨處需求的人,可以簡單地被分為三類:一類出于羞怯性格相關的恐懼與焦慮而選擇獨處;一類出于對社交感到疲累而選擇獨處;還有一類人是單純地喜歡獨處。
獨處最直接的辦法是物理形式上的隔絕。對喜歡獨處的人來說,待在自己的空間中會感到身心愉悅,不受任何打擾的獨處讓他們有機會感受到壓力得以釋放后的平靜。在心理學家看來,高質量的獨處可以幫助人們恢復直覺和創(chuàng)造力。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隨時擁有一個獨立空間并不容易。特別是在某些特定期間,一些被隔離在集體宿舍、合租公寓的年輕人以及長時間居家的“一大家子”,或多或少都需要釋放與他人“無縫相處”的焦慮。
相比物理空間,獨處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需求,是在自己和他者之間建立某種不被打擾的邊界。有專家解釋道,可能對于某些人,在人來人往的馬路牙子上坐一會兒,只要不會被任何人打擾,也是一種獨處。
在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看來,城市中,人與人之間默契地保持“有禮貌地不關注”的邊界感,正是城市維持運轉的隱秘機制之一。
在獨處的過程中,我甚至可以靜觀自我,可以寧靜地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從而避免漂浮于塵世,浮躁自己的靈魂,可以冷靜地解剖自己,分析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梢院芎玫匕盐兆约旱姆较?,可以理性地判斷別人和周圍的態(tài)勢。獨處能夠讓我更加明確人生的目標,知曉生活的真正道理??酌鞑輳]棲身,胸懷天下,待時而出;晉文公退避三舍,鋒芒暫藏,后發(fā)制人,都是在獨處中沉思、尋求而后的一鳴驚人啊。
優(yōu)雅獨處可致遠。學會獨處、善于獨處,也不乏是一種絢爛人生的寧靜境界。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wǎng)站,由本網(wǎng)站提供作者聯(lián)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wǎng)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錢桂林:收視率破“3”,央視春晚“破出天際
王毓:叮!您有一份除夕年夜飯“菜單”請查收
殷建光:龍年說龍 萬事興“龍”
曹燦輝:緩解春節(jié)“打車難”還有咋招
張曼玉:年輕干部要練好“吃苦功夫”
朱波:“年味”是人間最濃郁的煙火氣
廖衛(wèi)芳:“井篦子”缺失誰來管?
李夢軒:弘揚傳建黨精神 擦亮黨員干部奮斗底
靳毅帆:新時代黨員干部要發(fā)揚“孺子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