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頁 傾聽民意 為民發(fā)聲 開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頁 > 雜談隨筆 > 列表

游德福:得到與失去

2023-07-25 08:43:53 oc3-line.com 來源:時評界 有0人發(fā)表了看法
[導讀]  “欲得”,這兩字控制住了人努力的方向,可看作是某些人的人生上限,很多人活著的最大目的,不就是想得到更多嗎?如果說,“欲得”控制了人生上限的話,那“怕丟”就鎖死了人生下...

  作者:游德福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要說人生在世,最能困住人身心的兩個詞是什么?答曰莫過于“欲得”和“怕丟”。

  “欲得”,這兩字控制住了人努力的方向,可看作是某些人的人生上限,很多人活著的最大目的,不就是想得到更多嗎?如果說,“欲得”控制了人生上限的話,那“怕丟”就鎖死了人生下限,不管是物還是情,幾乎人人都害怕失去。

  生活中沒有絕對的東西。在某些情況下,失去的也會得到,得到的遠遠多于失去的。

  英國偉大詩人彌爾頓在失明后寫下了他最杰出的詩歌;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在失聰后寫出了他最杰出的樂章;

  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用痛苦的琴弦把天才發(fā)揮到了極致。

  他們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三大奇才。他們又瞎又聾又啞。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思想,不計較得失。

  一個朋友說,當年他博士畢業(yè)的時候,待在家里寫書的愿望特別迫切,于是他沒有找工作,當然也沒有經濟來源,這就是“失去”的狀態(tài)。

  也正因為“失去”,所以他才有時間不斷地寫東西,也開始不斷地有人請他去講座等,結果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這時候,他就“得到”了。當這個朋友“得到”了以后,每天要不斷地寫東西、參加各種活動。慢慢地,他變得沒有時間陪伴家人了,也開始喪失很多私人生活空間,就又“失去”了。

  其實,我們的人生不過是在“得到”和“失去”之間尋找平衡,不要因為自己暫時處于一種不好的狀態(tài)就覺得焦慮。因為,“失去”會變成“得到”,“得到”也會變成“失去”。

  就好比我自己,每天或隨心所欲的東走走西逛逛、或靜坐一隅碼字,得到了自己快樂自在的生活,卻也失去了去城里陪伴孫輩的天倫之樂。

  科學家貝弗里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完成的。精神上的壓力,甚至是身體上的疼痛,都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刺激。”其實,“不完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法正視現實。不要哀嘆命運多舛的不公。

  命運總是公平的。如果在這方面你會得到補償的。當你感到遺憾的同時失去了,可能會有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欲得得不到”,是因為很多人的欲望與個人能力不匹配;“怕丟還得丟”,是因為世間一切都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就如同人必將經歷生老病死一樣,曾經擁有的都終將失去。

  首先,我們要正確估量自己欲望與能力的距離,拋棄不切實際的欲望,這樣上限就不存在了。其次,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既然我所擁有的一切終將失去,現在我手中的這點東西丟了又有何妨?當你果斷地回答:無妨,便成功突破了下限。

  都說人生在世要活得通透,活得瀟灑,這通透與瀟灑說的就是要活得明白、活得自由,但真要做到可不容易,沒有正確的得失觀,這通透瀟灑可是活不來的。

  如果一個人對一樣東西失去了渴望和熱情,他就失去了這個東西,因為這個東西已經不在他心里了。所以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得到就意味著失去。反之,失去,也會演變成得到。

更多

熱門關鍵詞:得到 失去 游德福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