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討變了味兒,莫讓人心跟著變
作者:朱憶嫻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假稱自己錢丟了,可憐巴巴地向路人借錢回家,回頭就拉黑借款人的電話號碼或微信,最近這種“借小錢”的騙局頻繁出現在南京地鐵區(qū)域內,僅2月19日當天,南京地鐵警方就接到了3起此類報警。(中國日報網2月22日)
當你走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地鐵站、火車站、汽車站等公共場所時,不難發(fā)現總有跪地乞討的人群摻和在其中?;乜创掖疫^往的人群,有人會投下自己的善心,有人會默默無視地走過...這一幕幕每天都在重復上演,倘若在六七十年代,我們勢必會對這些弱勢群體抱以同情,并給予幫助,同時還會譴責部分人的冷漠。然而,在當今社會,這些所謂的“弱勢群體”儼然成了一種職業(yè)和角色,甚至是詐騙手段,雖然在他們當中,不免有真正的困難人群,但在這魚目混珠的社會里,路人的“冷漠”顯然成了他們自身的保護色。
為何這些“弱勢群體”猶如野草般肆意瘋長而絲毫不減?其一,社會就業(yè)競爭激烈,出現越來越多的無業(yè)游民失去拼搏的動力。其二,沒有學歷、經驗、技術要求,只要蹲點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這種守株待兔式的謀生方式使得他們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甜頭,已然變成了他們賺錢的手段,利用他人施舍善心,拿的心安理得,又何嘗想要放棄?其三,人之初,性本善。利用自身的悲慘經歷博取路人的同情與信任,中國13多億人口,即使只有千萬分之一的人動容,投下幾塊錢,積少成多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漸漸地,所謂的“弱勢群體”逐漸變了味兒,從先天殘疾到故意殘疾,甚至拐賣兒童,博取路人的同情,騙取路人的信任;從騙吃騙喝到發(fā)家致富,甚至成為家族企業(yè);從討升級為借,迷惑性的騙取錢財,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久而久之,“弱勢群體”勢必成為社會的一個“毒瘤”,它透支了人與人之間的信用,戲弄人們的同情心,讓真正的貧困者生活境遇更加糟糕,導致更多家庭的破碎與全社會的冷漠。
面對這樣一個畸形的社會現象,我們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國家需要盡快建立健全幫助救助機制,讓真正需要的幫助的人得到幫助。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巡視力度,對發(fā)現不法分子加強懲處。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需要提高辨別能力和防騙意識,加強自我保護。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苗鳳軍:憶大山在當今時代有何意義?
侯文學:廣告不能突破“警戒線”
郭喜林:盲人開店,物業(yè)三倍收費是什么心態(tài)?
曾德鳳:職業(yè)花錢師
猴戲藝人跟著王寶強拍戲不僅是樂趣
曲征:淘寶修改評價系統(tǒng)是一種進步
曲征:“學習成績保證金”,這錢也能收?
周歌:“納稅過百萬”不是違法“擋箭牌”
網絡時代新聞工作者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