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頁 傾聽民意 為民發(fā)聲 開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頁 > 文體娛樂 > 列表

周志宏:治理校園欺凌須對癥下藥

2022-12-18 15:09:25 oc3-line.com 來源: 有0人發(fā)表了看法
[導讀]  校園欺凌,一直在某個成年人看不見的角落隱秘地發(fā)生。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傳統(tǒng)校園欺凌以更激烈的圖片或視頻形式暴露在人們面前,新興的網絡欺凌充斥社交平臺或網絡貼吧,...

  作者:周志宏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近期發(fā)生了多起聳人聽聞的校園欺凌事件:四川綿陽,一名13歲女生被另外幾名女生輪番扇耳光、用腳踩頭,施暴者邊打邊威脅“不準報警、告家長”;河南鶴壁,一名16歲女生長期遭受校園欺凌,施暴者還與他人視頻通話炫耀,被欺凌女生幾乎精神失常;江西南昌,一女生被多名學生扒掉褲子,并被逼迫喝下不明黃色液體……(央廣網12月17日)

  校園欺凌,一直在某個成年人看不見的角落隱秘地發(fā)生。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傳統(tǒng)校園欺凌以更激烈的圖片或視頻形式暴露在人們面前,新興的網絡欺凌充斥社交平臺或網絡貼吧,這些發(fā)生在隱秘角落里的“惡”令人震驚!令人憤慨!

  梳理公開報道發(fā)現,近年來,關于校園欺凌的新聞可謂“層出不窮”,涉事學生的年紀也越來越小。如今年7月,貴州省遵義市某小學發(fā)生一起欺凌事件,網絡視頻顯示,施暴的兩名女生將受害女孩堵在樓梯口和角落處,不斷扇受害者耳光,還擊打她的頭部,嘴里不斷罵著臟話。

  根據201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fā)布的一份報告,欺凌是校園內最常見的暴力形式之一,全世界13至15歲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遭到過欺凌,其中近30%的學生不會反抗。

  對于校園欺凌,社會并不缺少關注度,相關治理也一直在路上。然而,卻屢治不絕,問題出在哪里?治理難點何在?值得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有關專家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低齡化、隱蔽性是近年來校園欺凌呈現的新特征。”因搶錢而打人罵人的現象逐漸減少,關系欺凌、語言欺凌、網絡欺凌日益增加,比如幾個同學聯合起來孤立某一個同學,或者對其辱罵、譏諷,而網絡欺凌因網絡傳播帶來的破壞力更大。

  更可怕而絕對不應該出現的事實是,面對校園欺凌,有的學校選擇息事寧人,有的學校則缺乏相關規(guī)范,對于制止校園欺凌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到實處。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家庭、學校缺乏關于校園欺凌的教育,學生不知道什么是校園欺凌,也不知道欺凌發(fā)生后去找誰。甚至在某些地方,學校明明已經發(fā)現有校園欺凌現象,卻還要掩蓋,因為擔心“一旦認定為校園欺凌,在文明城市建設中會被一票否決”。

  治理校園欺凌須對癥下藥。校園欺凌頻發(f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長特點外,家庭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都是背后的推動因素。據有關專家分析,無論是校園欺凌的施暴者還是受害者,他們在遇到問題時都表現得缺乏理性思考。施暴者通過欺凌發(fā)泄心中的怨恨,以此消除自身挫折感,或是利用暴力行為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得成就感;而受害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求助,一些孩子被欺負后不敢吭聲、反抗,一是害怕欺凌者實行報復,二是不想驚動家長,把事情鬧大,可越這樣越容易被欺負。

  眾所周知,校園是外部社會的縮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環(huán)境的直接反映,而學校則多在欺凌行為發(fā)生后才介入。另外,一些學校采取的處理方式太傳統(tǒng),以批評、處分欺凌者為主,沒有試圖去系統(tǒng)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關系,以及欺凌行為背后的成因,甚至在某些學校,老師也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學生;有的學校對于校園欺凌的重視度明顯不夠,老師們對于此類現象有點避而不談或不太關注,且缺乏相關培訓,老師們不能第一時間發(fā)現此類現象,即使發(fā)現了,也沒有很好的辦法去調和處理,甚至不能理解欺凌雙方的處境,這也導致一些學生遭受欺凌后不愿意求助于老師。

  解決少年出現的問題,治理校園欺凌,是社會的共同責任。校園欺凌雖然發(fā)生在孩子之間,卻也是成年人的問題,成年人出于某些原因常會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選擇漠視,或者拖著不去解決,這就是數十年來欺凌現象未見收斂的罪魁禍首。要從學校、社會、家庭多維度去制止校園欺凌。學校要建立完整的反欺凌制度,設置專門機構,定期開展反欺凌教育,公布投訴郵箱和電話,配置專業(yè)的心理老師,使得校園欺凌在出現微小征兆時就得到有效遏制和處理。同時,在預防欺凌、處置欺凌和跟蹤欺凌治理的過程中,要有完整的預案制度。建立防范校園欺凌長效機制,從發(fā)現到懲罰,都應當納入法治框架中。同時,制定一個關于預防校園欺凌的校園公約,以規(guī)則治校,形成全員參與抵制校園欺凌、不做旁觀者的氛圍。學校還可實行老師全天候值班制度,從制度上壓縮校園欺凌的空間。在學校,老師要盡可能地關注每個學生的狀況,單獨問問班里的孩子有誰常被欺負;回到家,家長要關注孩子進入一個年級后的精神狀態(tài),傾聽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委屈;在校外,社會人士遇到欺凌事件要伸出援手,有關方面不妨出臺獎懲措施,加大對施暴者監(jiān)護人以及承擔監(jiān)護責任的機構的侵權索賠力度,同時,對制止校園欺凌的人進行獎勵,營造“校園欺凌零容忍”的氛圍。

更多

熱門關鍵詞:霸凌 學校 綿陽 周志宏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