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福:地鐵專設“孕婦上車門”很有必要
作者:葉金福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近期,一位準媽媽通過人民網(wǎng)領導留言板“喊話”深圳地鐵:為保護孕婦上下車安全,建議每條地鐵線路為孕婦設立一個“孕婦上車門”,方便孕婦上下地鐵,以避免孕婦和普通人發(fā)生擁擠。對此,深圳地鐵回應稱,公司已組織專業(yè)單位對在列車上設置“孕婦上車門”進行研究。下一步將通過站內(nèi)廣播和高峰期人員指引,不斷優(yōu)化導向標識及車站告示等方式對乘客加強宣傳引導。(10月10日《南方都市報》)
眾所周知,地鐵的上車門都是“清一色”的,即沒有為孕婦等特殊群體專設“上車門”,因而,每每出門乘坐地鐵時,孕婦等特殊群體也不得不和其他人群一起擠車門。尤其是早晚高峰時段,孕婦等特殊群體乘坐地鐵就存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和隱患,不是有可能“擠不上”,就是有可能“被擠傷”,這既影響正常出行,又不利于人身安全。
正是因為存有一定的安全風險和隱患,便有準媽媽呼吁并建議深圳地鐵管理部門專設“孕婦上車門”。筆者以為,這一呼吁和建議,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可操作的成分,并非“過分”要求,因而,地鐵管理部門理應“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其實,地鐵管理部門為孕婦專設一道“孕婦上車門”并非一件難事。大家都知道,一趟地鐵列車有十多節(jié)車廂,只要在地鐵??空镜哪硞€固定位置設置一道“孕婦上車門”即可,既方便孕婦及時找到“孕婦上車門”的位置,又提醒其他乘客讓出“孕婦上車門”。如此,既可避免孕婦等特殊群體乘坐地鐵的不便,也可保障他們的出行安全。可謂是一舉多得。
近年來,各地軌道交通在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等方面已經(jīng)邁出了一大步。比如:地鐵設立“同車不同溫”車廂、高鐵設立“女性專用車廂”,等等,這些舉措無疑既彰顯管理“精細化”,又體現(xiàn)服務“人性化”,值得點贊,值得提倡。
眼下,深圳地鐵管理部門十分重視這位準媽媽的建議,已對設立“孕婦上車門”的建議進行認真研究。相信,這一建議很快就會得到回應并得以落實。如果地鐵專設“孕婦上車門”的建議一旦獲得通過并落實,這對廣大孕婦等特殊群體而言,無疑既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項“好福利”。
此外,還有一點也不容置疑,那就是地鐵專設“孕婦上車門”這一友好舉措,也會為國家“二孩”“三孩”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實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讓更多的育齡夫妻想生、愿生??梢哉f,地鐵專設“孕婦上車門”也是為助力生育做貢獻??梢?,地鐵設立“孕婦上車門”很有必要,是一種多贏之舉。
期待各地地鐵管理部門,包括其它軌道交通管理部門,不妨多些“孕婦視角”,多些管理“精細化”,多些服務“人性化”,讓類似“孕婦上車門”“同車不同溫”“女性專用車廂”等服務溫暖每一位特殊人群,從而既樹立“好形象”,又贏得“好口碑”。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wǎng)站,由本網(wǎng)站提供作者聯(lián)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nèi)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wǎng)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周志宏:付費餐具咋就管不住呢?
曹燦輝:音樂“節(jié)”咋就變成了音樂“劫”
女子打百次110報假警被行拘是一堂普法課
曹燦輝:讓女生助力男宿衛(wèi)生不靠譜
樓盤5折賣房被叫停,誰也改變不了市場走向
游德福:鏈上發(fā)力提質(zhì)效,攀高向強促發(fā)展
游德福:免費接送老人,助人之樂金錢買不來
郭喜林:人生沒有隱身的世外桃源
苗鳳軍:湖南清退編外人員,要慎防“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