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頁 傾聽民意 為民發(fā)聲 開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學沙龍 > 列表

【過年系列】春節(jié)話“拜年”

2016-01-23 07:56:23 oc3-line.com 來源:時評界 有0人發(fā)表了看法
[導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

  作者:鄭文芝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的話語向對方祝賀新年,卑幼者還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熱情款待之,并給卑幼者以紅包(壓歲錢)以示喜慶。

  “拜年”的歷史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之風,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新年的第一天,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年節(jié)時云:“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元代歐陽玄的《漁家傲》一詞則記述到:“繡轂雕鞍來往鬧,閑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后。” 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記載:“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記載說:“正月元旦……夙興盥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婣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則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拜年的傳統(tǒng)正確時間應該是除夕零點以后,這個時候新的一年真正開始大家互相祝賀,而早于零點就屬于拜早年,而這個時候新年并未到來拜年顯得有點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屬于晚年了,這個時候新年的喜慶氣息已經(jīng)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清代阮大鋮在《燕子箋·購幸》中則表述:“有心來拜年,端午也不遲。”

  不過,舊時正月初一至初五,除回娘家的女兒外,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登門拜年,謂之“忌門”,婦女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

  “拜年”的形式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最重要的是出了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不過,回娘家在時間上必須是正月初二,而且要攜帶至少四樣禮物。進門后,要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等各行三個叩首禮,然后向家中長輩依次跪拜,隨后與長輩拉拉家長,講講工作。午飯后可做些娛樂活動,但要在晚飯前離開。至于說其他親戚,像七大姑八大姨之類,也要帶上禮物走上一走,前去拜個年。若是節(jié)日期間來不及,節(jié)后抽時間也要上門拜訪。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也需帶些禮物,不宜空手而去。進得屋門,放下禮物后,應首先向其家中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作揖、說幾句吉祥而已。如主人比自己年長,且輩份高于自己,則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攜帶禮物予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無論古今,任何一個家庭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事或不幸。每當這時,親朋好友、同鄉(xiāng)鄰居等都會伸出手來幫上一把。一年到位頭,凡一年來對人家欠人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意。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節(jié),在院里見面彼此抱拳說上幾句“恭喜發(fā)財”、“萬事如意”、“一順百順”、“合家歡樂”之類的話足矣,即使到對方在屋里坐一會兒,也無甚多禮節(jié)。

  不過,現(xiàn)在叩首、跪拜的拜年形式已經(jīng)基本消失,僅在小孩向長輩拜年時還偶爾出現(xiàn)。

  “拜年”的種類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xiàn)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yè)、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則稱之為“團拜”。

  舊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很難登門遍訪,因此除關系密切的長輩或年長者自己帶上禮物前往拜年外,其余則采用名帖投賀。即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這種拜年卡片也稱為“飛帖”、“名刺”等。有的家中無人,則會在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就記載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明代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清代史籍《燕臺月令》中在記載北京年節(jié)時也有“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之說。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至于當時的一些大戶人家,前來拜年者甚眾,因而會特設“門簿”,登記上門拜年客人的姓名、住址及所攜之禮,也登記投賀飛帖客人姓名,以便于日后加謝。門簿的首頁一般多虛擬四位“親到者”,以圖吉利討口彩: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記述:“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通信技術和網(wǎng)絡的發(fā)達讓現(xiàn)在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傳統(tǒng)的拜年方式,又興起了短信拜年、微信拜年、鮮花快遞拜年、視頻拜年等形式?,F(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網(wǎng)絡拜年等。

更多

熱門關鍵詞:春節(jié) 拜年 民俗 鄭文芝

相關新聞:
·春節(jié)回家  (2013-02-17)
·飛雪迎春到  (2014-02-06)
·兩位年青人  (2015-02-10)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wǎng)站,由本網(wǎng)站提供作者聯(lián)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wǎng)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