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發(fā):為中小學教師“減負”須動真格
作者:丁家發(fā)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4為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印發(fā)通知,對開展規(guī)范社會事務進校園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專項整治工作作出部署?!锻ㄖ访鞔_,集中整治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和工作隨意進入校園情況,以及社會事務進校園過程中重留痕輕實效的形式主義,要求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事務進校園審批報備制度和監(jiān)督管理長效機制,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4月25日《南方都市報》)
如今,繁重的非教學任務,讓不少中小學教師直呼身心俱疲。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fā)《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然而,現(xiàn)實情況一直未改觀,中小學教師課外負擔依然很重。此次,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專項整治須動真格,各地應拿出實招,嚴格落實中小學教師減負相關政策和規(guī)定,真正給中小學教師“松綁”,使他們有更多精力和時間,回歸教學主業(yè)中。
中小學教師主要精力應當用在教育教學上,必要的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可以敦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當然無可厚非。然而,大量繁重的非教學任務,常常令中小學教師們疲于應付。這些非教學任務不僅包括教育系統(tǒng)內部的各種檢查、評比,還包括城市創(chuàng)建、消防安全、防溺水、反詐、普法等任務;一些行政單位還將本部門的工作層層加碼給學校,比如,有學校曾被要求代收家長人身意外保險費、催繳水費等。因辦學要依賴多部門支持,學校擔心拒絕后會帶來更多不便,于是不得不承擔下來。如此現(xiàn)象,中小學教師便成了許多非教學任務的“接盤俠”。
事實上,一些地方將基層治理等工作轉嫁給教師,將會產生諸多不良后果。其一,擠壓教學時間,侵占教師精力;其二,過于頻繁的非教學任務影響家校關系,不利于樹立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其三,繁重的非教學任務,也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并滋生新的形式主義。為盡快完成老師布置的非教學任務,部分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中生代替家長在手機上完成注冊App、網(wǎng)上學習、截圖等操作。而為落實“雙減”政策,學校、老師和家長花了很多精力對學生的手機進行管理。然而,很多非教學任務使學生不得不自己操作手機,在一定程度上也消減了“雙減”效果。因此,有必要將非教學任務“趕出”校園,給廣大中小學教師“松綁”。
莫讓中小學教師成非教學任務的“接盤俠”,當動真格拿出實招進行集中整治。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社會事務進校園審批報備制度和監(jiān)督管理長效機制,嚴禁行政干預給中小學教師分攤非教學任務,違者則給予嚴厲的行政處罰;另一方面,各教育主管部門要嚴格控制評比考核等事項的總量和頻次,剔除一切非必要和與教學無關的內容。這樣,切實為中小學教師“減負”,使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本職工作中,讓教學回歸主業(yè)。
同時,各地在整治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和工作隨意進入校園情況中,還必須力戒形式主義,真抓實干、久久為功,才能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讓校園真正成為讀書和教學的一片凈土。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wǎng)站,由本網(wǎng)站提供作者聯(lián)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wǎng)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龍晨悅:深學細悟、糾偏扶正,筑牢思想底線
張艷曉:切莫把“面子好看”當政績
李璐:朗朗讀書聲是最“炫”民族風
于濤:年輕干部,要讀好“三本書”
廖衛(wèi)芳:讓“佩戴安全頭盔”成為一種騎行習慣
武艷君:把準黨紀學習教育的“宜”與“忌”
曹燦輝:“老年餐桌”進商圈好
朱波:“以舊換新”切忌簡單化“一刀切”
陳鏡伊:不當空想家 爭做實干家